张继孔
张继孔
清朝

张继孔

张继孔,康熙十八年(1679年)生,字洙英,号潜麓。十四岁时,补博士第子员,乾隆十九年(1754年)贡生。由州判职议叙直隶州同加一级。其父绍敬,字俨若,孝名昭著,友于兄弟,急公好义,不计资财。继孔继承父志,乐善好施,功在梓里。父子博得城乡两代善人之美誉。

继孔深痛生母早逝,常常伏墓号泣, 傍墓归来,泪痕斑衣。待继母如生母,以孝闻名于乡里。当时春秋祭祖,族人寥落,继孔痛心疾首,伤心风化颓废,悲悯背宗忘祖。于是,创修宗祠,且肃立祀典。不几年,族人始知木本水源,少长云集,祭祀成序,缅怀祖宗之风渐浓。

张继孔平生好善,热心公益,周恤施舍,不吝家积。文庙崇圣祠,仅存旧址,荒草掩径,人迹罕至。乾隆十年,继孔独立捐修,创建正殿三间,献殿三间,新筑围墙十余丈。修大门一座,面貌焕然一新,文士学子始有展拜之地。十五年,又在庙旁两侧,捐修学铺十间,其赁金做为贫寒生员三年乡试开销。乡里送匾表扬,县令程光鉴撰“张继孔捐修学铺碑记”,勒之于石。十八年,县令周泰元主持,在潜夫山重修潜夫祠堂三楹,高阔如往昔规模。此役,由幕客及地方绅士襄助,而总其成者,则为张继孔。时泾州张延福在《重修王潜夫先生祠堂记》中评说:“庙貌重新,明?不替。将与严陵之钓台,诸葛之草庐先后争辉矣。”三十八年,捐川地四十亩,于东门外南山凤凰台上起修奎文阁。四十二年,以自己山川田地六百亩 ,献作公田,一半作为宗族丧葬婚姻之资助,一半作为书院办学经费。四十五年,又捐五百千文,贮在当铺,年息一分五厘。知县赵雯,将三百五十千文及历年利息,用于修书院卷棚三间,东西厢房各三间,上房三间,厢房十间,讲堂十间,共有房二十五间,易名中峰书院,将剩余经费一百五十千文仍存当铺,积到三百千文,作了后来维修书院费用。

张继孔推己及人,怜悯侨居镇邑者终老无地安葬,在东城郭购置墓地,施棺榇,予以安葬。乾隆二年,继孔劝民积贮,捐谷二百石入义仓。遇饥荒煮粥赈济饥民,若水患则出资治理。乾隆十七年,洪水大作,平地水深二三尺,城西、南河涨溢,淹没数百家。继孔出资赈灾,周济全部灾民。三十年,大饥,死伤无数,灾民逃遗一百二十六户,七百八十五人。并有县南开城、新兴、底堡、石人等村张、冯、周三姓,计约三百余口,俱属固原州民,去州甚远,未经编造,若去固报领,则粮已告绝。而镇原受隔属之限,难以补给,已有三户失赈,嗷嗷待毙。继孔除煮粥济急外,又专门上书黄道台,为灾民请求拨运泾粮,急拯倒悬。未得允许,继孔再次上书,陈述利弊,情词恳切,方得泾粮接济,灾民赖以活命。

故里道路难行,交通不便,张继孔捐资筑桥,以通商旅。乾隆十年,他倡导百姓,创建城南二十里的小岘土桥。此桥是赴泾州的通道,竣工后大大便利了客商往来。三十一、二年,土桥被霪雨冲毁,他又组织民众筑起。十七年,倡导创建县西七里、直通固原的红砂石桥。四十二年,他倡导百姓历时两个月筑成县北二十五里处的大岘土桥。

张继孔的种种公益善举,深得时人赞誉。地方官吏景仰褒奖并上奏朝廷,奉旨在镇原县城东街建石质牌坊,允其入县孝子祠,以彰其德。其宠其荣为本县所未有。平生好学,尤其留心地方掌故,撰有《潜麓纪闻》,记录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地方资料,嘉庆时贡生张辉祖辑县志,多采用其说。

查看全部